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民族要闻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博物馆实践——以凉山州为例

2023年12月08日 11时17分

【字体:

打印本文

分享:

来源丨中国民族报

今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博物馆作为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在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方面承担着重要职责使命。近年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充分发挥博物馆功能,创新展览展示手段、扩大教育影响,推动博物馆更好服务社会。

凉山州是古代通往西南边陲的重要通道,是“南方丝绸之路”必经之地,留下众多文物古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凉山,留下一大批革命旧址、遗址和文物。目前凉山州有不可移动文物1376处、文物保护单位445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1处。有文物系统国有博物馆11个、馆藏文物20221件套,其中三级以上文物2710件。藏品涉及服饰、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手工艺品等多种类型,承载了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印记,是中华民族共同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

展览展示是博物馆的基本职能之一,博物馆要创新展览展示手段,凝聚精神力量。

通过实物展览激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共鸣。实物是各民族历史文化信息的载体,博物馆要充分挖掘文物中的文化特质,通过整合资源、组合展示,让观众更好地认知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灿烂辉煌。如,凉山州利用本地文物资源,举办《凉山地下宝藏——盐源盆地的青铜文化》展,以蛇蛙铜俎、铜鼓、各类杖首等盐源老龙头遗址考古成果,展现西南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

通过彰显文物的时代价值凝聚各民族团结奋斗力量。例如,凉山州以“1+3+17N”(1个凉山州脱贫攻坚展览,三河村、火普村和阿土列尔村3个村史馆,以及17县、市的158个代表性点位)模式,建立凉山州脱贫攻坚全域实景博物馆。其中,凉山州脱贫攻坚展览以“索玛花开幸福来”为主题,展出“悬崖村”的藤梯、牺牲的帮扶干部遗物等,并采用图文、音视频、数据库等方式,讲述凉山州在脱贫攻坚道路上发生的巨变以及最终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伟大成果,增进各族群众的“五个认同”。

博物馆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要立足优势,加大宣传教育,全力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品牌,展现各族人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历史和“守望相助、亲如一家”的生活场景,推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形有感有效。

提供教育载体。博物馆要结合馆藏文物、场馆空间,有针对性地、常态化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如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在中小学举办《百年凉山老照片》《鹰落凉山》图片展、举行“小小讲解员大赛”等,将课堂教育和课外实践相结合,增强青少年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浓厚情怀。凉山州博物馆通过招募中小学生红领巾讲解员,让学生在学习讲解和与观众互动中,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埋入心中;积极邀请非遗传承人开设彝族漆器髹饰技艺讲座等,让优秀传统文化获得新生,让公众主动成为博物馆教育的受众。

拓展传播范围。为适应时代发展和各族群众需求,博物馆要不断探索社会教育的新模式、新方法,开展形式多样、效果直观的社会教育和服务活动,扩大影响力。要充分发挥讲解员作为文物与观众的纽带作用,分人群、分层级开展针对性、趣味化的讲解。要广泛开展各类文艺研学活动,推出多样化的传播方式,让文物“活”起来,满足公众多样化需求。如,2023年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凉山州博物馆开展“奇妙的博物馆”系列活动、推出“VR动感掌上博物馆”等,通过文艺汇演、研学、讲座等互动方式,营造全社会关注历史、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浓厚氛围。要增强博物馆的公共服务能力,持续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教育,增进公众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要加强各大博物馆之间的交流互动,进一步扩大展览的辐射范围和传播效能。

搭建实践平台。博物馆要充分利用好现有资源,与政府、学校、企业等单位广泛合作,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基地,使之成为中小学生第二课堂、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及党员干部教育实践基地。如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充分发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基地作用,每年接待大量大中小学生、党政干部、党外人士参观学习,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用共同理想信念凝心铸魂,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作为中央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等高校的实习实践基地,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为大学生开展教育实践提供锻炼平台,将馆藏资源与学科、科研优势相结合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