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团结创评

筑牢民族团结生命线 凑响藏东发展和谐曲

2020年06月09日 10时55分

【字体:

打印本文

分享:

                                     ——昌都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综述

61b899ecec54c54d5f9572e132d8cee

(“七城同创”指挥部会议)

    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启动以来,昌都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西藏工作的着眼点着力点和出发点落脚点,按照“一年总动员(2017年)、两年见成效(试点2018年)、三年攻难关(2019年)、四年创示范(2020年)”的总体规划,以“七城同创”为抓手,以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为目标,以宣传教育和激励表彰为载体,全面深入持久开展创建活动“九进”,着力加快民族地区脱贫奔小康步伐,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生动局面。

一、基本情况

昌都市辖11县(区)、138个乡(镇)、1142个村(居),居住着藏族、汉族、回族、纳西族、白族、蒙古族、珞巴族等36个民族,总人口78万,其中藏族占95.5%,在芒康县有一个纳西民族乡4486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要素保障,狠抓工作落实

1.加强组织领导。将民族团结创建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与中心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考核,明确目标任务,压实压牢责任,建立市、县、乡、村“四级联创” 工作机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并在民委设立专门办公室,抽调精兵强将组成工作专班,协调各方力量,细化人员分工,明确职责任务,确保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

2.统筹协调推进。建立领导小组议事制度,定期不定期召开创建工作部署会、推进会、现场观摩交流会,进行实地调研、督导检查、考核考评,及时发现创建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有效做法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通过示范引领和提出意见建议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督促工作落到实处。今年589日,在江达县召开了昌都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现场观摩交流会,促进了各县(区)、市(中、区)直单位学习交流,达到了解决问题、相互借鉴和共同提高的目的。

微信图片_20200510145408

(现场会)

3.提供坚实支撑。20175月以来,共投入经费4000余万元,分别在成都、昌都举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专题培训班2期共90人;20206月起,分三批11县(区)选派一名干部到市创建办跟班学习,为创建工作提供人才支持和资金保障。

(二)健全工作机制,规范创建流程

1.做好顶层设计。主动适应创建工作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立足市情实际,先后制定并下发《昌都市争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总体实施方案》《昌都市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九进”活动实施方案》《创建工作计划》等3个指导性文件,为创建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2.完善制度体系。严格按照新的指标要求,修改了《昌都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测评指标体系》,相继制定《昌都市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昌都市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办公室督导检查制度》《昌都市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办公室台账登记制度》《昌都市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信息报送制度》等4项制度,编印下发《昌都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城市指导手册》,进一步规范创建工作,使测评指标体系更科学、更合理、更具有操作性,推动创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三)注重宣传教育,营造舆论氛围

72d03fb58da14a11eece33d0b6b66c4

(深入村居宣传《条例》)

    1.丰富宣传载体。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积极发挥市政府网、市广播电视台、昌都报和“两微一端”等多种媒介作用,每年拍摄了“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宣传片,滚动播出了《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条例》和民族团结宣传标语,讲述好格萨尔王的故事、传播好三江儿女的声音、树立好藏东民族团结模范的形象,在藏东大地呈现出百花齐放、典型不断涌现、民族团结氛围日趋浓厚的良好局面,此外,在318214国道、城市街道、民族乡镇、村居等醒目和人流密集的地方,设置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宣传牌、文化墙。           

2.创新宣传方式。坚持“宣传促教育、创建促带动”原则,畅通“主渠道”、用好“主阵地”,依托驻村干部、驻寺干部、学校辅导员等力量,以“四讲四爱”群众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以“328”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9月民族团结月、西藏自治区成立纪念日、昌都解放日等节庆点,以党员干部、牧民、僧尼、学生为对象,采取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教育,大力宣传民族基本知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法律和《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模范区创建条例》,持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九进”,让“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更加深入“三江儿女”的心里,凝聚起各族干部群众的智慧力量推进创建工作。三年来,发放各类民族团结宣传资料,海报、画册4000余张,帽子、雨伞等宣传品2000余个(把),台历5000张、挂历22000本、年画20000本。   

                                                   
                                                              
(宣传活动现场)

3.突出宣传重点。教育部门坚持民族团结教育从娃娃抓起,通过自编学习教材、国旗下的讲话、参观德育陈列室开展新旧西藏对比教育、培养民族团结小小宣传员、主题班会讨论、少数民族小朋友和汉族小朋友“多对一”交朋友等多种方式,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全面提升学生民族团结意识。寺管会结合正在开展的“遵行四条标准、争做先进僧尼”等教育,组织僧人广泛开展学习讨论、撰写心得体会、僧人升国旗、僧舍悬挂国旗、结对认亲交朋友等活动,深入揭批十四世达赖,以实际行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村(居)群众开展“恩从何来、恩向谁报”演讲,用自己亲身经历讲述旧西藏的苦、新西藏的甜,表达了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进行红歌演唱比赛,用自己歌声表达了共产党好、民族团结好,表达了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的愿望,展现了各民族其乐融融、积极向上的过好今生幸福生活。

(四)大力培树典型,发挥示范引领

ff9d5f55cd83804d1a0d805a5d5bf6c

(表彰大会)

    坚持把民族团结表彰工作作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工作的有力举措,充分发挥民族团结先进榜样示范效应,深入挖掘在创建工作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探索出的经验做法,努力打造类型多样、各具特色、亮点纷呈的示范县区、乡镇、村居,继续开展命名表彰工作,通过每年召开表彰大会,进行大张旗鼓地宣传报道,树立向先进看齐、向典型学习的意识,以点带面、以面促片,让民族团结之花逐渐开遍藏东大地。三年来,共表彰市级模范集体37个、模范个人44人,发放奖金50.2万元,推荐命名昌都市第一批示范单位6个、教育基地4个;推荐表彰自治区级模范集体28个、模范个人42人,受到奖励72.8万元。如不同民族之间相互通婚的“团结族”呈日益增多的趋势,仅芒康县纳西民族乡各民族间通婚974人。市级中学冯玉霞老师13年的教学生涯中,关心关爱藏族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无偿资助两名藏族儿童上学;曾在类乌齐县工作的援藏干部李纯民同志,带着对藏区教育事业的热爱,带着民族团结的感情,2008年起联合多名友人,多方筹措资金,成立类乌齐县“齐兴”助学奖励基金,目前助学奖励基金捐助金额已高达567万元,用于奖励扎根基层、积极奋战在教学一线的优秀教师,资助家庭贫困的优秀学生以及表现突出的偏远学校一线教师;同时,选派了56名农牧区孩子赴北京、天津开展“天安门看升旗、天津观大海”的“天天向上”主题活动,让孩子们切身感受到了祖国大家庭温暖,增强了对中华民族的认同;还积极与“孙中山基金会”联系沟通,筹集200万元资金解决类乌齐县长毛岭乡第一小学冬季供暖问题。冯玉霞、李纯民等同志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民族情,谱写出一曲藏汉一家亲、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动人乐章。

三、工作成效

(一)民族团结物质基础不断夯实

加快推进农牧业“三转三变”,一是实施“五大养殖”基地和“七大种植”基地建设,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农(牧)户”“基地+专合组织+市场”和农牧业特色产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模式,组建成立“蓝天圣洁”公司,建立“线上”“线下”营销平台,把昌都特色的饮料、酒业、林下资源和卡若香猪、红拉香鸡、类乌齐藏香牦牛肉等100多种产品经过深加工进入市场,实现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是培育“三江”流域、“茶马古道”“康巴文化”“红色旅游”四大旅游品牌,重点建设然乌湖•来古冰川、芒康古盐田、莽措湖、三色湖、嘎玛沟民俗文化走廊等旅游景区,打造国道214茶马古道南线、317茶马古道川藏北线、318中国最美景观大道三条精品旅游线路,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吃上了“旅游饭”、走上了致富路;三是改扩建玉龙铜矿,将玉龙铜业打造为昌都经济的龙头企业,为昌都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做出新贡献;初步形成了以经济发展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促进经济发展的互动局。2019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220.96亿。其中,一产增加值完成29.0亿,同比增长5.99%;二产增加值完成91.57亿元,同比增长5.2%;三产增加值完成100.39亿元,同比增长1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1.85亿元,同比增长10.4%;各项存款余额达到389.05亿元,同比增长5.1%,各项贷款余额达到384.15亿元,同比增长9.1%。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2650元和11545元,增长10.9%13.4%

(二)社会综合治理能力不断提高

紧密结合民族团结工作,推进平安昌都建设,建立健全矛盾纠纷预防、处置、化解工作机制,全方位防控、化解矛盾纠纷,切实理顺经济、社会、人际关系,确保了问题不上交、矛盾不激化、信访不上行。一是强化政府服务,加强基层和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健全完善涉稳重点人员定期梳理、排查、分类管理和流入流出情况通报制度,建立市、县、乡、村四级联防联控联保帮教工作监督落实机制,抓好互联网、手机等媒体的管理,实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数字化、信息化;二是深化“双联户”活动,以“一管四联三结”为载体,以联户为单位,落实干部职工管户责任制、管家责任制、管片责任制,联村、联户、联寺庙、联僧尼,结对、结友、结亲,进一步巩固和提升“联户平安、联户增收”; 三是构建“一群五网”工作体系,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大打情报攻坚战,牢牢把握维稳主动权,着力构建特情信息群、人力情报网、群众信息网、科技信息网、视频控制网、网络控制网;四是发挥民生信息员作用,依靠群众维护稳定,争取人心,凝聚共识,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筑牢起维护稳定的铜墙铁壁。

(三)高原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改善

正确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 “十三对关系”, 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划定生态红线保护,加快实施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野生动植物保护及保护区工程建设,发展生态产业扶贫,生态岗位就业脱贫,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全部消除海拔4300米以下无树村无树户,2020完成各类造林面积3.4万亩及退耕还林面积9.02万亩,保护好藏东生态环境。持续开展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行动,2019年绿盾行动和“中华环保世纪行-西藏行活动”,基本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制度全面落实,设立了环境工程评估专家库,项目环评审批率达100%。主城区排污口整治和污水管网布设工作完成,不断强化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保护和环境监测。市县两级河(湖)长制深入推进,河湖监管实现全覆盖。各县(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全面实施,县城所在地垃圾处理设施全部建成。近年来,芒康县红拉山滇金丝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加大技术和资金扶助,引导周边居民发展当地特色林业绿色经济,吸纳周边居民做护林员、野保员,带动周边乡村经济发展,提高农牧民的生活水平。

(四)各族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1.教育事业蒸蒸日上。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基本完成,全面落实国家普惠政策15年免费教育政策、教育“三包”政策和特惠建档立卡大学生“免费教育补助”政策100%,学前、小学、初中、高中入学率分别达到79.75%99.85%100.38%65.9%,比上学年分别提高了14.271.326.1810.77个百分点,高考上线率逐年上升。

2.卫生事业蓬勃发展。加快医疗机构建设,通过国家投资、援藏支援和本级财政投入,配备医疗设备,配齐卫生人员,基本实现了县区有人民医院、乡镇有卫生院、村居有卫生室,扎实推进家庭签约医生服务工作,发动群众积极参加居民医疗保险,实现了“两降一升”目标,能够让群众看得起病、买得起药。三年来,开展包虫病和“六病”筛查工作,对筛查的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和手术切除,抓好源头预防,加强环境整治,引导群众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了消除包虫病。

3.民族文化欣欣向荣。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大力生产优秀精神生活产品,以实现市、县、乡、村四级文化设施网络,实现市有群艺馆、图书馆、博物馆,县有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和社区有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文艺队为目标;加大对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重点挖掘和发展以茶马古道、康巴文化为主的“红色”文化、康巴雕刻艺术文化、唐卡文化、金银铜加工艺术文化、茶马文化、餐饮文化、建筑文化、马射术文化、服装文化、锅庄艺术文化的民族特色,充分利用市职业技术学校及普通中学教授学生传习唐卡、藏医等传统民族手工技艺,发展唐卡绘画、佛像打造、金银器和旅游纪念品加工等民族手工业基地,积极组织优秀民族手工艺人参加全国、全区各类展览,进一步提高昌都民族手工艺知名度,促进民族手工业聚集化、规模化发展,打造藏东文化名牌品质,不断满足各族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提升康巴文化的软实力和影响力。大力实施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和传统村落、特色文化村寨保护工程,投资3.7亿元实施了强巴林寺、查杰玛大殿等重点文物保护工程23个,全市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30处,8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3项非遗项目列入自治区非遗名录。

4.基础设施基本完善。交通十分方便,县(区)通畅率、乡镇、行政村(居委会)通达率100%;航线航班显著增加,航空运输能力不断增强。农村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加快推进,全市供电人口覆盖率达到92%。城镇集中供水和农村安全饮水条件显著改善,安全饮水工程建设达100%,安全饮水覆盖率达95%。农田水利设施不断完善,农田灌溉面积43.5万亩。广播覆盖率98.7%,电视覆盖率98.7%。智慧昌都建设全面启动,政务内网、政务外网、雪亮工程、宽带网络校校通等6个项目建成投运,智慧医疗(试点)、智慧党建、互联网+政务服务等项目基本建成,信息化在加强社会管理、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初显成效。

(五)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不断优化

合理优化民族干部队伍的结构,全市32092名党政干部,其中少数民族干部有22637人、占70.5%;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770人,其中少数民族干部有407人、占52.21%11县(区)、138个乡(镇)党政领导干部均按一名藏一名汉配备。注重对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持续提高民族干部的能力,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不断选送少数民族干部和长期在藏干部到各级党校、各类院校培训学习,到对口援昌的一省两市六企挂职锻炼,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切实提高团结带领各族群众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维护稳定的工作本领。

(六)民族团结大好局面不断巩固

昌都毗邻川、滇、青三省,利用康巴文化艺术节、三江茶马文化艺术节,先后十余次组织赴北京、上海、重庆、天津等城市进行文艺演出和手工艺品展出,与各族人民在长期以来的交往交流交融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有效增强了各民族对昌都文化的了解,具有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和人文底蕴。始终巩固和维护好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良好氛围,切实尊重差异、逐步缩小差距,大力实施精准扶贫,优先对“三岩”片区群众进行易地搬迁,着力解决偏远地区民族聚居地水、电、路的问题,落实城乡低保、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一体化,让各族群众都能老有所养、病有所医、难有所解,切实将党和政府的关心关怀送进各族人民心中,使各族群众经济上有获得感、民生上有幸福感、团结上有认同感,和睦共处,其乐融融。“十三五”以来,累计落实投资75.18亿元,实施产业扶贫项目789个,带动10.08万余农牧民群众通过产业脱贫,201912月我市脱贫摘帽;2011年以来,我市选派了94.2万名的优秀干部到贫困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为致富想办法、增收想渠道,落实为民办实事经费11.21亿元;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党员干部与贫困群众结成对子,给各族群众送温暖、送政策、送信息。

当前,昌都正处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正处于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市的关键时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全市上下勠力同心决战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讲述好民族团结故事,传播好三江儿女声音,发展好藏东区域经济,喜迎昌都解放70周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