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民族要闻

深刻把握旅游交往的时代机遇丨旅游促进各民族三交①

2022年09月16日 10时36分

【字体:

打印本文

分享:

旅游业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民委、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关于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的意见》,对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出了部署。如何贯彻落实好这一《意见》,充分发挥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用?学者就这一话题发表了意见建议。



当今中国社会正深刻地卷入现代化、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浪潮中,呈现出流动社会的典型特征。旅游流动作为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与跨地方、跨民族之间日益紧密的交流互动相伴随,旅游交往的主体、形式与内容丰富多样,这为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路径和机遇。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有助于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把新时代的民族关系置于旅游流动语境下,将从旅游交往的多元辩证关系中更深刻理解各民族之间相濡以沫的关系。

41
旅游交往具备时代基础与现实意义


作为现代性的重要力量,流动性是旅游交往的基础。旅游业的发展一方面伴随着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等要素的流动,是产品升级、产业融合、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另一方面提供了互动场域,推动着传统社区重构和发展资源配置,是民族地区社会文化发展的驱动力量。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乡之间的互动范围充分扩展,民族间的交往程度显著加深,越来越多的旅游者逐步由城市走向乡村,从东中部地区走向边疆,由发达地区走向欠发达地区,其流动路径促进了地方与地方、民族与民族、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交融。


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有利于促进各民族交融,这是旅游交往的意义所在。对于民族地区而言,高质量发展旅游业,在经济层面有助于充分释放资源整合的潜力,发挥地方特色产业的优势,进而带动三产融合与升级;在社会生活层面,有助于打破不平衡不充分的社会发展格局,充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共同富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精神层面,有助于加深各民族之间的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旅游多层面驱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各民族始终是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又拥有着各自长久积淀下来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多样的文化。在新时代旅游发展语境下,应兼顾民族交往过程的动态性、多面性、微观性,关注民族交融的过程性、日常性和互动性。




广西钦州市的一名歌手在欢庆“三月三”活动中演唱壮族传统民歌。新华社记者 张爱林摄


旅游交往深化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民族地区大散居、小聚居的居住格局逐渐在旅游者的流动过程中转化为各民族共居共融格局。这打破了以往地理边界的限制,各民族日益频繁互动成为新常态。外来移居者往往更加向往和追求舒适的生计方式、适宜的气候环境和合适的生活节奏,环境、生态、性价比成为旅游者度假考量的重要因素。


如,大理、丽江、阳朔成为生活方式型移民的理想归属,东北的老人们到三亚、西双版纳避寒,大量的旅居者前往贵州避暑。“新丽江人”深深扎根丽江古城的多元业态中,以一份“不是家乡胜似家乡”的情怀,将个人事业与地方发展紧密融合,并在现代化浪潮中反思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大范围、多主体的流动,使民族交流从宏观走向微观,并逐渐融入到各民族日常生活中。


旅游流动的多元情境使民族文化的融合走向更大空间,并在文化共享、文化交融中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民族文化不再是某个民族、特定地方的固定标签,而在“脱域”状态中成为新的文化表征和认同符号。如,广西阳朔在“跨地方”与“无地方”中重新定义“地方”,游客既可以欣赏到优美的壮族山歌,又可以参与打太极、学书法等文化活动,体验和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此外,通讯、交通等流动网络携带了物质、信息与情感等要素,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创新交融。



旅游交往能够增进认同


旅游是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也是民族交往的一种路径。常态化的旅游交往,能够增进民族团结,强化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旅游业的发展,使得旅游地及其特色文化成为吸引物,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如,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西沱古镇挖掘巴盐古道盐运文化,成立表演队,用现场实景表演的方式,向游客展现背夫生活,彰显开放、包容、勤奋、勇毅的巴盐古道精神。01:0


旅游交往使各族群众在走动来往中,交得了知心朋友、结得了美满姻缘,增进了彼此的认同。如,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藏族小伙儿阿勇与来自成都的国际导游阿娟因旅游结缘,阿娟通过直播带货带动阿勇家乡的群众脱贫致富,被誉为“最美格桑花”。旅游交往为各民族提供了文化交融的场所、增进认同的场域、交流合作的空间,促进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嘉绒姐姐阿娟和丈夫阿勇。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社会发展节奏,为民族地区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人们借助微观实践,形塑着全新的人地关系、人人关系,共同建设着中华民族大家庭。旅游交往具有深厚的时代基础、重要的现实意义,要把握旅游高质量发展、文旅全面融合的时代机遇,推动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力量。


(作者系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旅游休闲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