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民族要闻

吉塘镇贵州退伍老兵杨正军的第二故乡

2021年07月09日 04时34分

【字体:

打印本文

分享:

杨正军,今年53岁,1987年10月进藏当兵,1991年退伍。是一位在西藏昌都市察雅县吉塘镇吉塘村工作和生活了三十多年的贵州苗族人。

1987年10月怀着对西藏神秘的向往来到了西藏昌都市56256部队当兵,刚当兵时不适应当地的习惯,听不懂藏语,无法与当地群众沟通,但当地群众非常喜欢尊重我们从内地进藏参军的人民解放军,在生活上给予帮助,教会我们吃糌粑,喝酥油茶,起初彼此用肢体语言交流,就这样我渐渐喜欢上了勤劳朴实的藏民族,也愿意为这片净土奉献青春。当时,我被分配到吉塘兵站,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地群众,更好地融入西藏民族文化,当时我们兵站旁开了家藏餐馆,很多当地群众经常在藏餐馆有说有笑,抱着品尝藏餐和听民风民俗故事的心态,闲暇之余我便去藏餐馆里与当地群众聊天,当时我妻子就在藏餐馆里打工,她叫桑曲巴姆,是吉塘镇亚许村村民,我记得第一次去藏餐馆遇见淳朴腼腆的她,我就被她深深吸引了,后来为了更加了解她,我经常以各种理由去藏餐馆,慢慢的我们建立了友谊,她教我说藏语,经常在生活上、工作上给予我帮助,给我讲西藏的民风民俗,让我越来越了解西藏,渐渐的我妻子也对我产生了好感,当年,像我们这种民族联姻的家庭几乎没有,确实也有一些人不赞同我们的感情。1991年我退伍后决定留下来,我们便在一起,为民族团结之花种下了种子。婚后生活甜如蜜糖,妻子充当丈夫的坚强臂膀,丈夫充当妻子的精神支柱,共同孝敬双方父母,经营这个藏苗合一的小家庭。并生下一女一子,本身我有一手好厨艺,当时金河鱼在昌都都比较出名,在妻子的鼓励下我们便在吉塘镇开了家鱼庄。生意挺好的,过往车辆经常在我们家吃饭,后来,我也手把手地教妻子做饭,现在妻子成了我的得力助手,生意也做得风生水起。为了更好地融入当地环境,三十多年来,我始终坚持学习藏语,并主动融入当地习俗,现在能说一口流利的藏语。

(他和邻里之间的关系非常和睦。提起杨正军,大家纷纷竖起大拇指。三十多年了,我们需要帮助,或借东西,他都会及时过来帮忙。)

我是苗族,但我认为我是“半个藏族人”,因为我娶了一位漂亮贤惠的藏族姑娘。在爱人的影响下,我从逐步认识藏族文化到喜欢上藏族文化。保守忠简单率真,为人热情,喜欢帮助邻里,在吉塘镇受到村民喜爱,成为了当地民族团结、藏苗一家亲的代表。

在平时的生活中,他非常尊敬妻子桑曲的父母,对待两位老人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在家里抢着做家务,给两位老人买衣服,带两位老人到医院看病检查身体。2019年3月,妻子桑曲巴姆的父亲伍金次仁得了严重的胆结石,杨正军跑前跑后,不但为岳父支付了3.2万元的治疗费,让老人安心看病,还一直陪护在病床旁直到老人痊愈。桑曲巴姆的母亲宗嘎卓玛说:“自从我女儿和杨正军结婚后,我们家的生活越来越好,女婿对女儿好,对我们两个老人也好,一家人能和和美美、开开心心比什么都强。”桑曲巴姆和杨正军一家的幸福生活让周围的邻居都羡慕不已,大家都说:“民族团结一家亲,他们家做得最好,日子过得也红火。”

我家是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家庭。回忆起这三十多年来“男主外女主内”的生活,我感慨自己有一位“贤内助”。在自己餐馆杨正军负责当厨师,客人走完妻子总会将餐馆里打理得井井有条。而今年因疫情原因,“闲”在家里的我,便主动承担起了家务活。当我扫地时,妻子便拿起水壶浇花;当我劈柴时,妻子会守在身边帮忙;“有‘小家’才会有‘大家’,小家团聚了,邻里之间和谐了,各民族才能更加团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的重要论述,我在村里生活了三十多年,与各族伙伴一起成长、一起学习,结下了胜似亲人的情谊。虽然没有带给当地群众多么伟大建设,但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我一定会像爱护自己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